類型: |
恐龍雕塑 |
重量: |
40-190kg |
尺寸: |
2-5米(推薦尺寸、其他尺寸可定制) |
動作: |
嘴張合、眨眼、頭上下、頭左右、呼吸、擺尾、叫聲(根據實際尺寸選擇合適的動作) |
簡介: 原角龍(屬名:Protoceratops)在希臘文意為“第一個有角的臉, 是種角龍下目恐龍,生活于白堊紀晚期(約1億—6500萬年前)的恐龍。為短肢四足動物,體長2米,體重1.5噸。齒長而鋒利。頸部有骨質殼皺,頜部肌肉碩大??赡芤宰貦叭~為主食。 |
尺寸:長3米
動作:嘴張合、頭左右、呼吸、擺尾、叫聲
相關產品
金山龍(仿真恐龍)
這是一種個體巨大原蜥腳類恐龍,骨骼重而粗壯,頭骨相對較小,頭長37.5厘米,約為第二頸椎的2.4倍。頭長為頭高的1.7倍,顱骨比一般的原蜥腳類要高。牙齒的齒列較長,牙齒數(shù)目較多,上下頜牙齒分別為二十至二十一枚。現(xiàn)有標本陳列在云南祿豐恐龍博物館。
猶他猛龍(仿真恐龍)
猶他猛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美國的猶他州。身長6米,體重近1噸,是猛龍類中最大的成員。他的腳爪和恐爪龍的一樣,但很大,有30厘米長。
副龍櫛龍(仿真恐龍)
副櫛龍(屬名:Parasaurolophus)又名副龍櫛龍,意為“幾乎有冠飾的蜥蜴”,是鴨嘴龍科的一屬,生存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洲,約7,600萬年到7,300萬年前。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: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(P. walkeri)、P. tubicen、以及短冠飾的P. cyrtocristatus。副櫛龍的化石發(fā)現(xiàn)于亞伯達省、新墨西哥州、猶他州。副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,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。
三角龍(仿真恐龍)
三角龍(屬名:Triceratops)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,化石發(fā)現(xiàn)于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,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。三角龍是最晚出現(xiàn)的恐龍之一,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。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:恐怖三角龍、T. prorsus,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。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,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。
慈母龍(仿真恐龍)
由于慈母龍具有群體生活的習慣,習慣群體筑巢,所以恐龍專家們得以從它的巢窩中發(fā)現(xiàn)了許多成年和幼兒慈母龍及其卵蛋的化石,由此使得人們對慈母龍的生活習性、哺育子女成長的過程等方面的狀況有所了解。慈母龍的臉看著像是鴨子的臉。它的喙里沒有牙,但是嘴的兩邊有牙。小慈母龍長30厘米。慈母龍的前腿比后腿短。它們有條長尾巴。慈母龍用四條腿走路,跑步時用兩條腿,它們跑得很快。
雙冠龍(仿真恐龍)
雙冠龍(學名:Dilophosaurus)是生存于侏羅紀早期的恐龍,雙冠龍長達6米,站立時頭部高約2.4 米。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,故名雙冠龍。
異特龍(仿真恐龍)
異特龍,又名躍龍或異龍,是蜥臀目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。異特龍是種中型的二足、掠食性恐龍,身長8.5米,最大9.7米,體重1.5~3噸最重3.6噸。它們生存于晚侏羅紀,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3500萬年前。自從在1877年被奧塞內爾·查利斯·馬什(Othniel Charles Marsh)命名以來,已有許多的可能種被歸類于異特龍屬,但只有少數(shù)被認為是有效種。
腕龍(仿真恐龍)
腕龍(學名:Brachiosaurus)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,生活于晚侏羅紀,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“βραχιων”(前臂)及“σαυρο?”(蜥蜴)結合而來,因它的前肢比起后肢大很多。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,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。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,名字的原意為“頭部像手腕的蜥蜴”。
南方巨獸龍(仿真恐龍)
最大體長13.5米,最大體重9.2噸。生活在1億到9600萬年前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。擁有強大的咬合力和極快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鋼刀一樣鋒利的牙齒。陸地動物里咬合力僅次于霸王龍。
無齒翼龍(仿真恐龍)
無齒翼龍是種會飛的爬行動物,是翼手龍類的一種,翼展達7~9米,生存于BC7000-6500萬年的白堊紀晚期,化石發(fā)現(xiàn)于美國的堪薩斯州和英國。
© 2018-2025 自貢市源中圓科技有限公司 備案號:蜀ICP備18023866號-1 技術支持:四川百信智創(chuàng)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網安備51030002000230號